西北农耕博物馆年报
(2018年度)
西北农耕博物馆
目 录
西北农耕博物馆年报综述………………………………………………………… 3
一、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 …………………………………………………………7
二、博物馆章程与发展规划…………………………………………………… 23
三、安全保障…………………………………………………………………………65
四、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113
五、学术研究与科技…………………………………………………………… 159
六、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179
七、展示与教育……………………………………………………………………192
八、社会服务………………………………………………………………………235
西北农耕博物馆年报综述
西北农耕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见证物的专题性博物馆,是市级文明单位、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自治区中小学生“爱粮节粮”教育基地、国家三级博物馆。
西北农耕博物馆是西北五省(区)唯一一家以农耕文化为展览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以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五省(区)农耕文化为主题,以农耕生产工具演进、农作物品种进化为主线,综合运用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陈展方式,全面展示了西北地区农耕文化概况,科学彰显了西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以及劳动人民在干旱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抗争拼搏、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我馆藏品多为反映固原区域历史文化和西北五省区农耕生产的器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固原地区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石质生产工具、陶器等生活用品;二是先秦时期出土的农具如木耜、木犁等;三是秦汉时期的青铜农具、木犁等;四是隋唐时期的铁犁铧等生产工具;五是宋元明清时期的锄、铲、锹等生产工具;六是西北地区近现代农耕生产生活用品;藏品总计6680余件,形成了以农业生产工具最具特色,质地、类别齐全完整的藏品展览体系。其中珍贵文物1016件,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51件,三级文物963件。玉铲、兽形陶尊、绿釉陶屋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我馆领导班子为了更好的创建学习型博物馆,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汲取职工的创新建议,合理优化人力资源,科学地设置业务部门和行政部门。
我馆核定编制11名,现有正式在编职工10名。依据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科学设置岗位,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体,兼顾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现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9名,占总人数的90%,管理岗位人员3名,其中“双肩挑”人员2名;本科以上学历人员7名,占总人数的70%。高级职称人员3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0%,中级职称人员4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0%,初级职称人员2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0%,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为3:4:2,比例较为适当,梯次结构较为合理。管理人员3名(含“双肩挑”人员),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近三年来,专业技术人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西北农耕博物馆是原州区重点安全防范单位,安防设施包括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内部通讯系统。系统具有防盗、防护、防破坏、电视监控、录像录音、内部通讯、自动报警等各种功能。建立有安全防范报警中心控制室(即监控室),安装了具有防盗、防火通讯功能的报警系统,重要部位和周界有报警装置,重要出入口有控制设备,主要防护目标和重点部位有视频监控系统,并具有强制性。安全防范系统完全符合相关要求,能有效控制保证本馆的安全工作。
西北农耕博物馆由固原市原州区文化体育旅游局承建,隶属于固原市原州区文物管理所。2007年,经固原市发改委固市发[2007]36号文件批复,建设西北农耕博物馆,地址位于固原市高平路固原市委党校北,该馆占地面积20亩,总投资3300多万元,建筑总面积4050平方米,其中主展馆3200平方米,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3.4%。院内博物馆门前有后稷雕塑。主展馆分为序厅、尾厅和原始社会农耕文化厅,先秦时期农耕文化厅,秦汉至隋唐时期农耕文化厅,宋、元、明、清时期农耕文化厅,近现代农耕文化厅七个部分,2009年正式对外开放参观,成为宣传西北农耕发展演进的主阵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2010年被授予固原市文明单位、2011年被授予自治区科普教育基、2011年被全区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授予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5月,被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授予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2014年7月西北农耕博物馆被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为宁夏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2014年10月固原市教育局、粮食局确定西北农耕博物馆为固原市中小学生爱粮节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估认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西北农耕博物馆营运良好,免费接待观众10万人次以上,已经形成了展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藏品管理科学、安全;研究成果丰厚;服务功能齐全,全面展示西北农耕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享誉区内外,成为宣传原州乃至宁夏、西北的一张文化名片,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益。
西北农耕博物馆以固定展览为主,辅之以临时展览,现有展览为《农耕之魂》,展出面积3200平方米,共七个部分,陈展大型浮雕3幅,神农氏站像一尊,文物品具3000余件,大型彩绘场景5幅,农业生产场景复制2幅,农作物品种标本60种,涉农典籍和人物肖像100本(幅)、大小展板200块。主题明确,展品组织得当,把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五省(区)的农耕文化以农耕生产工具演进、农作物品种进化,综合运用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陈展方式,进行全面展示。其基本特点,一是文本扎实、构思巧妙、内容丰富、可行性强;二是形式设计新颖、语言大气、展示手段多样;三是现代展陈新技术运用得当合理,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通过全面的展示,科学彰显了西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以及劳动人民在干旱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抗争拼搏、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西北农耕博物馆创新服务方式,利用专业技术的优势积极面向社会开展各种服务,在陈列展示方面,我馆共举办临时展览19个,其中全国性的展览4个。举办的“原州遗珍文物展”;“中国农耕历史名人展”;“农业百工”展、“高原回响—王维德版画展”颇具代表性。举办临时展览4次,在馆内主办社会各界的临时展览2次。在宣传教育方面,坚持“三贴近”原则,极力开展“五进”活动,举办巡回展览10余次、参加 讲座、论坛、学术报告等30余场次。在文物鉴定咨询方面,利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及其他相关的活动,面向社会进行义务鉴定,并经常性的开展文物咨询活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