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家乡情,美丽农业梦
虎文轩
宁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 2019 级地理科学(1)班
黝黑的脸庞,瘦削的身体,粗糙的大手,佝偻的脊梁,这就是农民。
滚动的汗珠,浸透的汗衫,挥动的锄头,急促的喘息,这就是农民。
我是农民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土地有一种独特的情感。小时候我 只知道土地可以生产粮食,可以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长大后我才明白:土地 是农民的命根子,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如今离开家乡,离开那片土地,乡 土的记忆却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因为那里充满浓浓的乡情,那里曾经承 载着我们的梦想。
当我走进西北农耕博物馆时,尘封的记忆再次被打开……祖辈们用的 各种农耕工具和生活用品不断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些农具在他们手中变化 出了成吨的庄稼,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西北人。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都流 淌着岁月的痕迹,饱含着历史的沧桑。参观过程中,我虽身在馆中,可心 却早已飞回祖辈们生活的那个年代……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窑洞,晒着我的胳膊, 还有我的牛跟着我。”这句歌词是祖辈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我的家在黄土 高原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那里群山环绕,黄土覆盖,祖辈们仅靠着几十亩 田地在这个小山沟里生活。他们没有什么高的要求,他们的快乐就是丰收,希望就是播种。中国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农民,他们用结实的肩膀扛起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重任,扛起了中国的农业梦。
每年春天天气转暖,天地间泛着春红柳绿。柳树抽出了细丝,桃树杏 树缀满粉红的花蕾,在这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美好季节里,我们都沉浸在 享受中,而我的爷爷和中国大多数农民一样,开始忙碌起来。他收拾耕地, 准备播种,而我也会跟着爷爷去田地间“溜达”。因为那时年龄还小,也 帮不了什么忙,我就跟在爷爷后面,一边走一边看牛犁田。记得那时牛背 上有两种工具,听爷爷说,它们一个叫牛轭,一个叫犁铧,借助这两种工具, 牛拉着犁在那黑褐色的土地上一步步吃力地行走。泥浪翻滚着,牛不时地 嚎着它那首“哞哞曲”,一步步走到田埂尽头,又折返回来。一趟又一趟, 直到耕完。
种玉米对爷爷来说是每年必不可少的工作。只见爷爷用䦆头开沟,然 后搁种、施肥。有时爷爷会给我几粒种子让我帮忙,但我干一会儿就跑去玩啦,爷爷也没办法,自己叹叹气,接着又认真地干起来。最后一道工序 就是覆盖上土,抹平。那个年代,这一系列的播种过程都是人工完成的,而如今随着科技进步,种玉米已实现了机械化,这对像爷爷这样的农民来说, 省力又高效。这些机器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农业迈向了新的征程。
繁忙的播种后,春天悄悄过去,天气变得炎热,农民们的心也如天气 般火热起来。因为要收小麦了,一入三伏,爷爷早晨四点多就起来下地割麦,因为六月气温相当高,趁早晨有一点潮气和凉气,割麦算是最好的时候。爷爷戴一顶草帽,携一壶地椒茶,拿一把镰刀便下地了。一把镰刀在爷爷手中飞快地挥舞,麦子齐刷刷地倒在脚下。一茬过后,爷爷又折回来捆好,而我负责把捆好的麦子抱放到爷爷指定的位置。这个夏天,面庞被太阳晒黑,笑笑;衣衫被汗水湿透,晾晾。这就是中国农民的性格和精神——乐观向上, 不怕苦不怕累。
秋天是黄土高原的黄金季节,玉米成熟了,爷爷背上背篓,依然是那片土地,那片田,又开始新的工作——掰玉米。成熟的玉米搬回家晒干,堆积在小院中,像一座座金山,这时爷爷脸上会露出灿烂的笑容。丰收的季节享受丰收的喜悦,丰收的喜悦带给农民经济上的好转。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已到冬季,刺骨的寒风吹遍黄土高原, 爷爷总算可以歇歇了,一切农活也终于告一段落。
过去的岁月,农民依靠传统的农耕工具耕种,而如今工业文明已渗透 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一台台自动化的农机代替了传统农具,那些曾经陪 伴了农民几千年的传统农耕工具就成了沉淀在人们记忆中的浓浓乡愁。前 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部分农民搬迁到了小县城,我家也不例外, 但爷爷总是惦记着家乡的那片地,虽然人走了,但心还留在那片黄土地上, 因为那里曾经播种了希望,播种了梦想。
西北农耕博物馆之行,让我心生感慨,因为那里诠释了中华农耕文化, 讲述了农耕记忆。在那里,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家乡情,体会到了中国农业 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