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耕历史文化长河中,历代文化名人为中华农耕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积累做出了重大贡献。本展览列举的是农耕方面的代表人物及其在农耕方面的杰出成就。
神农氏(传说)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后稷弃为周族始祖,陕西杨凌人,仿大人植粟、大豆和大麻。尧、舜时封为农管,为农耕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舜帝为表彰其功绩, 将其出生地有邰赏赐给弃作封地。后人尊他为“百谷之神”,今陕西武功城,县城东门外建有一纪念亭台。
夏禹,姓姒,相传是皇帝氏族的后裔,鲧的儿子,据对夏文化的考古研究,约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禹治水成功,舜让位于禹。治水治到哪里,农业生产就发展到哪里。夏禹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而且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利专家、土壤学家和农学家,更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有力的开拓者之一。
古公亶父,周朝的创始人姬昌之爷,在陕西岐山传播农耕技术。
赵过,汉代代田法和耧车的推广和使用。解决了西北黄河流域地区干旱少雨,春季播种季节的风的矛盾。
汜胜之,山东曹县人,大约生于西汉末年。是西汉时杰出的家、政治家。十七字原则:“凡耕之本,在于趋时,和土、务粪泽、旱除、早获” 开创了农作物栽培学的先列。
王祯,山东省平县人,元代《农书》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
鲁明善,元代维吾尔族人。《农桑衣食撮要》是一部农家性质的书,列举一年每月应做的农事,农作物蔬、果、竹、畜牧、桑蚕、养蜂以及农产品的加工贮藏等。
徐光启,明朝农业科学家、政治家 在明末著作的《农政全书》“艺采众家,兼出独见”研究农业和水利方面独到见解融入书中,内容丰富,富有创见。四大农书之一。书中首次记载了马铃薯。引入时间大约四百多年的时间。马铃薯在徐光启以前已传入中国,因为徐光启(1562—1633)所写的《农政全书》中记载有“土豆”。在《农政全书》卷二十八记载有:“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由此可见,土豆的引进在1633 年前无疑。更准确地说,马铃薯在1628 年前已传入中国,并且广为人知、普遍栽种,因为1628 年为《农政全书》出版的大致时间。野生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被当地印第安人培育。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将其带到欧洲,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他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在欧洲普及。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1719年由爱尔兰移民带回美国,开始在美国种植。 1840年欧洲爆发马铃薯晚疫病,完全依赖马铃薯的爱尔兰经济受影响最大,并遭受大饥荒,几乎有一百万人饿死,几百万移民逃往美洲。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传播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北地区自古以来自然条件恶劣而闻名于世,可是勤劳智慧的西北各族人民,发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世代耕作,走上了今天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