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园地 - 固原南塬汉唐墓地中的几座北朝墓
固原南塬汉唐墓地中的几座北朝墓

学术园地 加入时间:2019-1-5 17:08:26 作者:西北农耕博物馆  访问量:2621
  • 固原南塬汉唐墓地中的几座北朝墓

    朱存世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银川,750001)

      2003~2004年,为了配合银川—武汉高速公路建设,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固原南塬清理汉唐时期的墓葬36座,发掘报告已于2009年公开出版①。报告中作者将M31归于汉墓,将M3、M11、M24、M35归于隋墓②。笔者认为上述5座墓葬应属于北朝时期,现将上述墓葬的时代、文化因素等的问题讨论如下。

      M31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方向80°,墓室呈方形。从原报告彩版四观察,墓室西部有较高的棺床。遗物主要出土于木棺头档南部,有铁复1件、陶罐2件、陶壶1件(报告称瓶)、陶缽1件及铜钗、货泉铜钱等。木棺2具,并排放置于棺床上,头档朝南,棺的平面形制呈梯形,其中西棺为双棺(图一)③。M3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墓室近方形,方向175°。遗物主要有陶罐和铁鼎,出土于木棺头档外,次有铜带扣、五铢铜钱等。木棺置于墓室北部,平面呈梯形,骸骨二具,呈相拥搂抱状(图三)④。M11为斜坡墓道单室砖室墓,西北—东南向,墓室纵向平面呈梯形;主要遗物有陶罐、陶钵和五铢铜钱,次有铜带扣等。墓室底部倾斜,发现骸骨1具,仰身直肢,头向东南(图三,2)。M24呈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方向195°,平面呈铲状,墓室呈不规则五边形。主要遗物有陶罐2件和五铢铜钱。陶罐出土于木棺头档外。木棺位于墓室西部,平面略呈梯形。骸骨1具,头朝南(图三,3)⑤。M35为长斜坡墓道单室洞室墓,墓室平面形制略呈方形;出土遗物主要有陶罐2件,另有带扣等。木棺形制呈梯形;在墓道填土中殉葬1只狗(图三,4)⑥。

      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上述5座墓为北朝时期。

      1.M31的时代

      M31的墓室为方形单室洞室墓,墓室面积较大(图一)。在宁夏地区已发掘的两汉墓葬中,单室墓不论是砖室墓还是土洞墓,墓室均呈纵长方形;方形墓室在宁夏地区的出现从已发掘的考古资料分析,最早在北朝时期,如固原北魏墓⑧、固原北周李贤⑨、固原北周宇文猛墓⑩、吴忠北郊发现的北魏墓⑪等,墓室平面均呈方形,其差别仅在有无代表一定身份和地位的天井上。M31从彩板分析有较高的棺床,棺床在东汉时期已有发现,如陕西勉县老道寺汉墓,墓室呈纵长方形,在墓室的后半部砌一个高起的放置木棺的平台(简报称棺台),该棺床从形制分析,可能是简化的“后室”的象征,与北朝成熟的棺床有别⑫而在中原地区方形单室墓大量出现在西晋时期,如洛阳徐美人墓⑬、洛阳涧西16工区82号墓⑭、洛阳北郊西晋C8M868⑮等,墓室平面均呈方形。因此,从墓葬形制分析,M31不可能属于东汉早期。

      M31的随葬品主要有陶罐、陶瓶和铁鍑等。陶罐平折沿,高领,圆肩,平底。肩部饰二周阴弦纹,器型较高(图二,2)。长颈壶卷平沿,长颈喇叭口状,圆肩,斜腹,小平底。肩腹间饰二周阴弦纹(图二,1)。这种形制与固原北魏漆棺画墓出土的平沿罐和长颈壶的形制相同。铁鍑1件,斜口,腹下部斜收,小尖寰底。圈足较高,侧面有三个较大的梯形镂空。该形制与包头市出土的铜鍑的形制基本一致(图二)。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时代特征分析,该墓的时代应该是北魏墓葬。由于该墓出土了王莽时期的货泉铜钱,可能是作者在未辨明器物时代的情况下将该墓归于东汉早期的主要原因。

      2.M3、M11、M24、M35的时代

      M3为长斜坡墓道洞室墓,洞室平面形制呈方形,面积较大(图三,1)。长斜坡墓道方形墓室的墓是魏晋以来中原地区流行的墓葬形制,也是宁夏地区北魏墓葬的主要形制。出土遗物主要有陶罐、铁鼎、五铢铜钱等。陶罐卷平沿,长颈,圆肩,短斜腹,小平底。这种形制与周武帝陵出土罐的制基本一致⑯(图四)。五铢铜钱方穿较小,穿的正、背面均有廓;“五”字二交划弧形,与汉五铢和与西魏至隋五铢的笔画不同,可能是西魏至北周时期流行的一种五铢⑰。因此,将M3的时代定在西魏至北周时期。

      M11墓室呈纵向梯形,形似木棺,这种形制是北魏以来鲜卑族流行的墓葬形制⑱。罐卷平沿,颈部较高,圆肩,短斜腹,形制与北周田弘墓的罐形制相近⑲(图四);五铢铜钱五铢二交划为直交,“五”字左边邻穿一竖划,这种铜钱一直认为是隋代的典型铜钱。但是,1984年陕西咸阳西魏侯仪墓中也出土这种铜钱,将该钱币的流通时间上推到西魏时期⑳。综合上述因素,M11的时代定在西魏至北周时期。

      M24平面形制呈铲形,长斜坡墓道,墓室呈不规则洞室。长斜坡墓道铲形墓在宁夏地区目前所见到的资料中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㉑;罐的形制为卷沿、颈部较高,圆肩,斜腹,小平底,颈肩间和肩腹肩饰阴弦纹㉒,形制与该墓地M3出土罐的形制基本相同;五铢钱方穿较小,穿正、背面均有廓,“五”字二交划为弧交,形制和字体笔画与M3的五铢钱币相同(图四)。M24的时代与其相当,在西魏至北周时期。

      M35平面形制是魏晋以来流行的长斜坡墓道单室墓;卷沿罐,颈部较高,圆肩,斜腹,平底,颈肩间和肩腹肩及腹上部饰阴弦纹,形制与M3、M24的罐形制基本相同;侈口罐侈口较小、肩部较圆,深腹,底略凹,器型较高,肩部饰阴弦纹,形制与周武帝陵出土罐的形制相近(图四),它的时代在西魏至北周时期。

      上述4座墓葬出土的陶罐,其实是M31平沿罐演变的结果,从器型分析与M31的平沿罐具有传承性。由于目前出土数量较少,还难以进行分型、分式研究。

      M31、M3、M11、M24和M35出土的陶罐是典型的鲜卑族墓葬尤其是拓跋鲜卑墓葬中习见的陶器,这种陶罐应该是拓跋鲜卑平沿罐的延续和发展,如颈部、肩部及腹部的形制基本一致,仅口沿部演化为卷平沿或卷沿;迁都平城前后流行的颈肩间、肩腹间和腹上部饰三条纹饰带的习俗在固原地区被阴弦纹所替代;M31出土的铁鍑从拓跋鲜卑早期的扎赉墓地至迁都平城后的墓地中均有发现㉓,是汉以后在我国北方地区鲜卑墓葬中具有明显民族属性的器型。除M24的木棺呈长方形外,其余4座墓的木棺均呈梯形,头档明显宽于后档,这种平面形制呈梯形的木棺也出土于鲜卑族早期的扎赉诺尔墓地,在以后鲜卑族墓葬中均有发现,是具有明显民族属性的木棺形制,并在我国北方地区影响到隋唐甚至当代,如今当地农村的木棺还是这种形制。M3为夫妇合葬,二者上肢部相向拥抱,下肢部相叠,这种有违礼俗的丧葬习俗在汉文化中难以见到,但在鲜卑族墓葬多有发现,如内蒙古商都县东大井墓地SDM1,在狭小的梯形棺内发现2具骸骨叠放,均仰身直肢,男性居下,女性居上㉔;察右后旗三道弯墓地M23属夫妇合葬墓,狭小的墓室内置骸骨两具,尽管胸部有扰乱现象,但从现存骸骨分析,二者也是叠放㉕;大同南郊北魏M67为男女同棺合葬,二者侧身屈肢相对,西侧人骨左手搭在东侧人骨的右手上㉖,M81也是男女同棺合葬,侧身屈肢相对㉗,而M126为同棺男女合葬,侧身屈肢相背㉘,这说明M3的葬俗具有明显的鲜卑族葬俗。M35在墓道中殉葬狗,这种习俗也是鲜卑族丧葬习俗的一种遗留和传承。据《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葬俗,“俗贵兵死,敛尸以棺……肥养一犬,以彩绳缨牵综,并取死者所乘马遗物,皆烧而送之,言以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㉙,即在鲜卑葬俗中,犬具有护送死者神灵到赤山的角色。在鲜卑族早期的完工墓地,1B墓殉葬狗头骨3个㉚;大同南郊北魏M50、M57用狗头殉葬,放置于墓道的填土中,M180用狗的肩胛骨、颅骨和椎骨殉葬,之于棺外的漆案上㉛,冯素弗墓用完整的2只狗殉葬,一大一小置于墓室内㉜,内蒙古科右中旗北玛尼吐鲜卑墓群,清理的26座墓中有3座用狗头殉葬㉝等。上述因素分析,M31、M3、M11、M24和M35应为鲜卑族的墓葬,可能与拓跋鲜卑相关。

      M31、M3,M11、M24和M35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属于平民墓葬。在固原地区迄今发现的北朝墓葬,如尚原北魏漆棺画、北周李贤墓、田弘墓和宇文猛墓均为上层官吏墓葬,平民墓葬鲜有发现。据文献记载,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置高平镇(今固原市),正光五年(524年)改为原州并置郡县;西魏为平高郡;北周置原州总管府,又在长城郡下置平凉县,原州、高平郡、平高郡及原州总管府均在今固原市㉞,今固原地区是北朝时期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上述5座墓葬应是这段历史时期的见证——M31为北魏时期平民墓,M3,M11,M24和M35是西魏至北周时期的平民墓。它们的时代和民族属性的确立,有利于比较研究北朝时期今固原地区的墓葬形制及民族构成,对当地鲜卑文化的研究也不无裨益。

      注释:

      ①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南塬汉唐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②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南塬汉唐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19—128.

      ③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南塬汉唐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1—16.

      ④宁夏文物考占研究所·固原南塬汉唐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28—31.

      ⑤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南塬汉唐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68—70.

      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南塬汉唐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88—90.

      ⑦宁夏博物馆考古队固原北魏漆棺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3.

      ⑧宁夏固原博物馆,彭阳新集北魏墓[J].文物,1988(9):28,图一.

      ⑨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5(1):2,图二.

      ⑩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工作站.固原北周宇文猛墓发掘简报[A].宁夏考古文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134—147.

      ⑪吴忠北极M55、M29等墓墓室呈方形。见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忠市文物管理所.忠北郊北魏唐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112—117.

      ⑫郭清华.陕西勉县老道寺汉墓[J].考古,1985(5):429.

      ⑬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二队.洛阳晋墓的发掘[J].考古学报,1995(1):169—185,117,图二.

      ⑭河南文化局文物工作第二队16工区发掘小组.洛阳涧西16工区82号墓清理纪略[J].文物参考资料,1956(3):45,插图二.

      ⑮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郊西晋墓[J].文物,1992(1).35—39,36,图二.

      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阳市考古研究所.周武帝孝陵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7(2):20,图一二.

      ⑰汉五铢穿径较大,正面穿无廓;隋五铢“五”字二交划为直线,左边一竖.汉五铢拓片见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九龙山汉唐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19,图六;166,图二〇.

      ⑱吴忠北郊北魏墓M100墓室砌成木棺的形制。见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忠市文物管理所.吴忠北郊北魏唐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52,53.包头市刘二圪梁墓地BAM1、BAM2,墓室呈梯形木棺形制。见张海斌.包头市鲜卑墓葬[A].内蒙古地区鲜卑墓葬的发现和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89—193.

      ⑲原州联合考古队.北周田弘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72,图五八:2.

      ⑳林染.西魏大统五铢辨[J].安徽钱币,1994(1):32.

      ㉑朱存世,周赞,杨宁国.彭阳海子塬北魏隋唐墓地[A].中国重要发现(2010)[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131—135.M14为北魏时期墓葬,墓葬形制呈铲形,出土北魏典型陶壶及萨珊朝卑路斯银币.

      ㉒报告插图中罐的斜腹部表现的较深,但彩版中斜腹较短,以彩版中的形制为主.见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南塬汉唐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70,图二四B,彩版二一,2;本文图二,6.

      ㉓鍑是北方草原地区游牧文化中习见的一种炊器。鲜卑族的最早见于扎赉诺尔墓地,该墓地出土的为铜鍑;以后在呼和浩特美岱村北魏墓、包头市的鲜卑墓葬中均有发现。见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扎赉诺尔古墓群1986年清理发掘报告[A].内蒙古文物考古(第一辑)[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376,图九,1;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呼和浩特美岱村北魏墓[J].考古,1962(2):86,图二左.

      ㉔李兴盛,魏坚.商都县东大井墓地[A].内蒙古地区鲜卑墓葬的发现和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8,图三.

      ㉕杜承武,李兴盛.察右后旗三道弯墓地[A].内蒙古地区鲜卑墓葬的发现和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2.图七.

      ㉖山西大学历史文华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4—54,图三五A.

      ㉗山西大学历史文华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0—71,图三八A.

      ㉘山西大学历史文华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51—252,图一一〇A.

      ㉙范哗.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M].卷九十,北京:中华书局,1999:2016.

      ㉚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完工墓地清理简报[J].考古,1965(6),273—283.

      ㉛山西大学历史文华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M50,见第48页图二七A,第399页附表;M57,见第57页图三〇A,第401页附表:M180,见第277页图一二一A,第421页附表.

      ㉜黎瑶渤.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J].文物,1973(3):1—19.

      ㉝乌兰察布博物馆.科右中旗北玛尼吐鲜卑墓群[A].内蒙古文物考古论集(第1辑)[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397—405.

      ㉞鲁人勇,吴忠礼,徐庄.宁夏历史地理考[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65—68.

    Several Northern Dynasties Tombs of Han and Tang Tombs at Nanyuan of Guyuan

    Zhu Cunshi

      The report of tombs at Nanyuan of Guyuan takes M31 as the Han Dynasty tomb and M11,M24, M35 as tombs of Sui Dynasty. This paper identifies M31 as the Northern Wei tomb and M3, M11, M24, M35 as the Western Wei to Northern Zhou Dynasties tombs which belong to civilian ' s tombs in the Northern Dynasty.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n unearthed artifacts and burial customs and other aspects, these tombs are relevant to the Xianbei Tribe, especially the Tuoba Xianbei which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Xianbei Tribe activities in this Guyuan area.

      本文出自:《边疆考古研究》 , 2014 年第1期 ,163-170页。





  • Copyright 2018-2018 Northwest Farming Cultur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IP地址备案编号:宁ICP备18000000号 安全备案:宁公网安备64040202000066号
    地址:固原市新区北京路西北农耕博物馆 电话:0954-286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