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园地 - 宁夏地区隋唐墓葬形制研究
宁夏地区隋唐墓葬形制研究

学术园地 加入时间:2019-9-14 14:42:05 作者:农耕博物馆  访问量:2921
  • 宁夏地区隋唐墓葬形制研究

    陈晓桦1,郭晓红2

    (1.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1;2.宁夏博物馆,宁夏银川750002)

      摘要:依据宁夏地区发现的隋唐墓葬资料,根据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有确切纪年墓葬形制变化的分期研究成果,对宁夏地区隋唐时代的中小型墓葬的形制,利用纪年墓资料进行墓葬形制的归集整理、分类排比和分期。将该地区隋唐墓葬分为隋至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以期建立起宁夏地区隋唐墓葬的发展序列。

      关键词:宁夏地区;隋唐;墓葬形制;分期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331(2017)04-0083-09

      收稿日期:2017-01-05

      作者简介:陈晓桦(1960-),男,宁夏银川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晓红(1962-),女,宁夏银川人,宁夏博物馆副研究员。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现所辖地域曾属唐代关内道的一部分,包括灵州和原州两地,其治所即现在的吴忠市和固原市。《唐六典》卷三记载,关内道为唐贞观元年(627)置,“东距河,西抵陇坂,南据终南山,北边沙漠”[1](P64)。管辖范围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内蒙古阴山以南,宁夏贺兰山及六盘山以东地区。

      吴忠的历史建制,肇始于公元前214年秦代富平县城的设置,属北地郡[2](P253),富平县始设于此时。两汉时,今吴忠地区据史书记载有富平城、富平故城和灵州县城。北魏太延二年(436)北部置薄骨律镇,南部置高平镇,孝昌二年(526)和正光五年(524)分别改置灵州、原州。北周仍置灵州,相当今宁夏北部;盐州,相当今盐池县一带;原州,相当今宁夏南部。隋大业三年(607)改灵州为灵武郡,改盐州为盐川郡,改原州为平凉郡。唐初改灵武郡为灵州,属关内道,又改灵武郡;至德元年(756),肃宗即位于此,改大都督府,后复为灵州,灵州大都督府还管辖安置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羁縻州,开元九年(721)在灵州置朔方节度使,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等;改盐川郡为盐州,一度改五原郡;改平凉郡为原州,属关内道,一度改平凉郡。

      隋唐时期,灵州和原州的经济、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原州是西魏、北周统治者的根据地,在北周、隋、唐时期,由于距离首都长安较近,并且是汉唐国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与经济在此交流,众多在此居住的中下级官员能在城郊营造较大规模的墓葬,无疑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出现了数量较多的隋、唐墓葬。

    一、墓葬的发现与分布特点

      宁夏地区隋唐时代的中小型墓葬主要集中分布在固原、彭阳、吴忠、青铜峡和银川等地。由于各地区地质条件的不同,墓葬的构筑材料有其特点:固原和彭阳两地为西北地区湿陷性黄土塬地,墓葬大多以土洞墓为主,砖室墓较少;吴忠北郊唐墓和西郊唐墓均建在黄河冲积沉积的地上,易坍塌,不适宜挖掘土洞墓。青铜峡市邵岗唐墓和银川附近的唐墓都建造在贺兰山东麓土砂砾石地层上,砂细松软,结构极差,易塌陷,不适宜挖掘土洞墓和竖穴墓。因此,该地区的所有墓葬均为砖室墓。不论是吴忠西郊唐墓还是北郊唐墓、银川附近的唐墓和青铜峡市邵岗唐墓,其普遍特点是:墓葬距现地表较低,由于这些墓葬大多数建在黄砂层上,或因土砂松软,或因这里的地下水位较高,不易挖掘较深的竖穴土洞墓和竖穴墓,而必须营造砖室墓。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宁夏地区已发掘清理的隋唐墓葬,截止到2013年已报道的资料统计共有319座。所有墓葬均以中小型墓为主。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土洞墓和砖室墓两类。有纪年的隋代墓葬为开皇二年(582)固原南塬M5[3](P36)、隋大业六年(610)史射勿墓[4](P15-22),初唐至盛唐时期的墓葬有唐显庆三年(658年)史道洛墓[5]、麟德元年(664)史索岩夫妇墓、唐总章二年(669)史诃耽夫妇墓、唐咸亨三年(670)史铁棒墓、唐仪凤三年(678)史道德墓和唐圣历二年(699)梁元珍墓[6](P36-112)等8座。

      无纪年的有固原南塬隋墓7座、唐墓32座[3](P127)(以下简称固原南塬),固原南郊隋唐墓地87M1、82M2[6](P85-96)(以下简称固原南郊),固原九龙山隋至初唐墓葬4座[7](P112-124)(以下简称固原九龙山),彭阳海子塬墓地隋墓5座、唐墓15座[8](P12-29),银川附近的唐墓11座[9](P91-94),青铜峡市邵岗唐墓14座[10](P148-156),吴忠西郊唐墓120座[11](P291)(3座残毁形制不明,其余117座平面形制保存完整),吴忠北郊北魏唐墓[12](P258)(以下简称吴忠北郊唐墓)107座(除2座残毁形制不明,其余105座墓葬平面形制均保存完整)。

      宁夏地区隋唐时代有确切纪年的墓葬,仅在上述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和固原南塬墓地中发现。固原地区的隋唐墓葬,大多为中小型的土洞单室墓,目前发现只有史诃耽墓、梁元珍墓和固原南塬墓地的M34和M38为砖砌单室墓。

      银川附近的唐墓和青铜峡市邵岗唐墓、吴忠西郊唐墓和吴忠北郊唐墓均为砖砌单室墓,砖砌双室和三室墓较少,仅各有1座。这些墓均为无纪年的贫民墓。因此,宁夏地区隋唐墓葬的分期,主要是研究这个地区中小型墓葬的土洞墓和砖室墓。首先以固原南郊隋唐墓地的这批有纪年的墓葬为基础,并参考关中地区和洛阳地区有确切纪年墓葬形制变化的分期研究资料,结合墓内出土随葬品,将宁夏地区隋唐墓葬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排比和分析研究。

      本文拟从宁夏地区隋唐时代有确切纪年和无纪年的墓葬资料的形制结构,代表性随葬器物特征等叙述各期的具体内涵,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将宁夏地区隋唐时代的墓葬分为四期,并寻找出各期之间的发展演变轨迹,从而使人们对这批繁杂的隋唐墓资料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以期为今后的隋唐考古学服务。

    二、各期墓葬的形制和基本特征

      根据墓葬形制的构筑质料和开凿形式,分为土洞单室墓(以下简称土单墓)、砖砌单室墓(简称砖单墓)、砖砌双室及三室墓(简称砖室墓)。隋唐墓葬承袭了北朝的形制[13](P41),依照时代特征的发展变化和墓葬形制的不同,可分为四期,十二式。列表统计如表1。

      现按上表顺序,分述如下:

      第一期(隋至初唐期)年代大约从6世纪末7世纪晚期(隋开皇二年 582 年至唐高宗咸亨元年670 年)。

      墓葬形制结构。本期墓葬一般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较长,底呈斜坡状。土单墓和砖单墓的墓室平面有方形、不规则五边形和横长方形三种。墓顶呈拱形或穹窿顶,土单墓的墓顶形状大致与这种穹窿顶相仿。

      土单墓和砖单墓101座,分四式。

      一式 铲形墓83座。墓室平面为方形,墓门开在墓室南壁或北壁中部。

      (1)土单墓6座。

      固原南郊史射勿墓,史索岩墓,87M1,史道洛墓,固原南塬M5、M3。

      例一:隋大业六年,史射勿墓。墓葬坐北朝南,有封土、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和墓室等几部分组成。墓室平面呈方形,长3.25米、前宽3.35米、后宽3.6米,穹窿顶。墓室紧靠北壁有一近似梯形的生土棺床。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部,水平长13米左右,过洞2个,天井2个。墓道及天井的开口上窄下宽。在第二天井的东西两壁各有一个小龛,为土坯封门。

      (2)砖单墓77座。

      固原南郊史可耽墓。吴忠北郊唐墓A型砖室墓的Aa型:墓室平面为方形,四壁较直。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部的14座:M2、M6、M7、M10、M20、M24、M25、M57、M62、M89、M90、M92、M104、M116。Aa型墓道位于墓室南壁偏西的2座:M19、M59;Ab型墓室平面为弧方形,四壁略外弧。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部22座:M1、M8、M22、M23、M30、M33、M44、M45、M46、M73、M76、M77、M78、M79、M81、M83、M87、M99、M103、M105、M106、M108。Ab型墓道位于墓室南壁偏西的1座:M107。

      吴忠西郊唐墓Ⅲa型墓室平面为方形,四壁较直。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部的7座:M006、M014、M019、M020、M032M041、M106。Ⅲa型墓室平面为方形,四壁较直。墓道位于墓室南壁偏西的4座:M002、M005、M011、M016;Ⅲb型墓室平面为弧方形,四壁略外弧。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部的2座:M103、M119。Ⅲb型墓室平面为弧方形,四壁略外弧。墓道位于墓室南壁偏西的4座:M043、M068、M080、M102。

      青铜峡市邵岗唐墓A型1式7座:M9、M2、M5、M7M3、M4、M8。墓室平面为弧边方形,四壁略外弧,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部。A型II式5座:M12、M1、M6、M13、M14。墓室平面近似方形,四壁较直,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部。

      银川附近的唐墓8座:M1、M2、M3、M4、M5、M6、M7、M9。

      例二:唐总章二年,史可耽墓。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六部分组成。墓室平面为方形,四角漫圆,四壁砖砌而成,顶为穹隆顶。墓室中央紧靠北壁有长方形石棺床。墓室南宽3.8米、北宽3.6米、东宽3.87米、西宽3.75米。石门为青石质,由门楣、门额门框、门槛、门砧、门扇六部分组成。墓道向北共有5个过洞、天井。

      二式 铲形墓12座。墓室平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或五边形,墓道位于墓室西南侧,墓室东壁与墓道东壁相接处折拐形成钝角,墓葬整体又形似靴形,墓道为斜坡式。

      土单墓12座。

      固原九龙山M33,固原南塬M4、M19、M24、M35、M32,彭阳海子塬M7、M12、M15、M19、M25、M26。

      例三:固原南塬M24。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平面形状为不规则的五边形。墓室北壁下有东西向的木棺,头西脚东。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墓室东壁与墓道东壁相折拐形成钝角。东壁南北长2.2米、西壁外弧,南北长1.58米、南壁东西宽1.75米、北壁东西宽2.36米、北壁东端东南折,与东壁相连而成东北壁,长0.65米。

      三式 铲形墓5座。墓室平面为横长方形的土单墓。甬道、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部或偏西。

      土单墓5座。

      固原九龙山M4、M16、M28,固原南塬M21、M25。

      例四:固原南塬M25。墓室平面为东西横向土洞室,平面长方形。北壁、南壁东西长2.21米、东壁、西壁南北宽0.83米。拱形顶,顶高0.94—1米。墓门开在室南中偏西。人骨紧靠墓室北壁下,呈头西脚东左侧卧,无葬具。

      四式 铲形墓1座。固原南塬M11,为竖穴土坑墓道土单墓。

      例五:固原南塬M11。墓室为南北纵向的长梯形土洞室,竖穴墓道及甬道位于墓室南侧,墓室东、西两壁均略宽出墓道东、西两壁。墓室西南角有一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壁龛,墓室地面用条砖纵向平铺而成。人骨头南足北。墓室东壁和西壁南北长2.3米、南壁东西宽1.0米、北壁东西宽0.71米、四壁残高1.05米。

      第二期(盛唐期)年代大约从7世纪后期至8世纪前期(咸亨元年670年—玄宗开元末740年)。

      墓葬形制结构。该期墓葬以方形墓室的铲形墓居多,墓道、甬道、墓室的平面布局及结构等,多承袭前期之制。墓室平面有四壁较直的方形或四壁略外弧的弧方形,墓道位于墓室南壁偏东。本期流行直背刀把形墓,方形或竖长方形墓室的墓道均位于墓室南壁偏东处,棺床多靠近墓室西壁。

      土单墓和砖单墓106座,分三式。

      一式 铲形墓75座。

      (1)土单墓4座。

      固原南郊史铁棒墓、固原南郊史道德墓、固原南郊82M2、彭阳海子塬墓地M13。

      例六:唐咸亨三年,史铁棒墓。墓葬坐北朝南,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六部分组成。墓室为正方形,边长2.95米。墓道偏於墓室东侧。墓室西侧有生土棺床,为足南头北状。

      例七:唐仪凤三年,史道德墓。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六部分组成。斜坡墓道,残长28.5米。墓室基本呈正方形,东南两壁较直,北壁稍外弧,西壁略斜。东壁长2.4米、西壁长2.6米、南壁长2.9米、北壁长2.5米。墓室西壁下有生土棺床,南宽北窄,长2.6米。

      (2)砖单墓71座。

      固原南郊梁元珍墓,固原南塬M34、M38。

      吴忠北郊唐墓Aa型墓室平面为方形,四壁较直。墓道位于墓室南壁偏东的有4座:M3、M56、M63、M96、M110;Ab型墓室平面为弧方形,四壁略外弧。墓道位于墓室南壁偏东15座:M15、M21、M35、M50、M51、M52、M54、M61、M70、M74、M75、M84、M85、M111、M122;Ac型墓室平面为倒梯形,四壁略外弧。墓道位于墓室南壁偏东的仅有1座:M16。

      吴忠西郊唐墓Ⅲa型墓室平面为方形,四壁较直。墓道位于墓室南壁偏东的14座:M004、M028、M031、M033、M035、M036、M044、M045、M046、M048、M049、M091、M101、M114;Ⅲb型墓室平面为弧方形,四壁略外弧。墓道位于墓室南壁偏东的32座:M012、M025、M030、M051、M054、M055、M057、M062、M066、M067、M072、M073、M075、M077、M078、M081、M082、M083M085、M086、M089、M092、M093、M095、M098、M104、M112、M115、M116、M117、M118、M120;Ⅲc型墓室平面为弧边长方形,四壁略外弧。墓道位于墓室南壁偏东的1座:M074。

      例八:唐圣历二年,梁元珍墓。坐北朝南,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六部分组成。墓室平面呈正方形,南北长3.45米、东西长3.55米。四壁略外弧,为穹隆顶。墓室内以条形砖铺地,其西北部有一砖砌棺床,上铺条砖,棺木朽蚀严重,为直肢葬,头北脚南。

      例九:吴忠北郊唐墓M3。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32米。墓室四壁用条砖平砌于挖掘的方形竖穴墓圹中,顶部残。墓室四壁为直壁。斜坡墓道及甬道位于墓室南壁偏东。

      二式 刀把形墓21座。

      土单墓21座。

      固原南塬20座:M1、M6、M8、M9、M10、M14、M15、M20、M28、M30、M33、M36、M39、M40、M41、M42、M44、M45、M47、M49。墓葬平面呈刀把形,墓室东壁与墓道、甬道东壁平齐呈一条直线。

      彭阳海子塬M1。

      例十:固原南塬M9。墓葬平面呈刀把形,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墓室略呈长梯形,墓门开在墓室南壁东侧,墓室东壁与墓道、甬道东壁平齐呈一条直线。墓室西侧紧靠西壁下的木棺内有两具人骨架,为头南脚北的夫妻合葬墓。墓室东壁南北长2.8米、西壁南北长2.75米、南北东西宽1.8米、北壁东西宽1.5米。

      三式 竖穴砖室墓10座。

      砖单墓10座。

      吴忠北郊唐墓D型竖穴砖室墓9座:M4、M5、M14、M34、M53、M68、M101、M115、M118。墓室形制有长方形、弧边长方形、长梯形,以长方形为主,弧边长方形和长梯形较少。

      吴忠西郊唐墓VI型1座:M061。竖穴单砖墓,呈长梯形,墓室面积小,没有墓道。

      例十一:吴忠北郊唐墓M53。竖穴砖室墓,墓室平面呈弧边长方形,用条砖砌筑于挖掘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内。东、西壁外弧,用条砖纵向逐层错缝平砌,其中东壁北部未砌砖,留置空间以放置随葬品;南、北壁稍弧,条砖横向逐层错缝平砌,顶部被毁。墓室地面为黄沙土,未铺砖。墓室东西部两边南北长2.2米、南北最长2.24米,北部东西宽0.72米、南部东西宽0.65米,中部最宽处0.82米,四壁残高0.15米,为头北脚南,仰身直肢葬。

      第三期(中唐期)年代大约从8世纪中至9世纪初(玄宗开元末740年—德宗贞元末805年)。

      墓葬形制结构。本期墓葬除延续第二期刀把形墓葬形制外,出现竖井短斜坡墓道,墓道缩短,墓室竖长方形,棺床多靠近墓室西壁。

      土单墓和砖室墓60座,分二式。

      一式刀把形墓54座。

      (1)单墓8座。

      固原南塬M7、M12、M16、M17、M29、M43、M46、M48。

      例十二:固原南塬M12。墓室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墓室东壁相对于甬道、墓道的东壁而向外错出。墓门开在南壁偏东处。墓内人骨扰乱严重,未发现棺木痕迹。墓室东壁南北长2.25米、西壁南北长2.35米、南壁东西宽1.56米、北壁东西宽0.88米。

      (2)砖单墓46座。

      吴忠西郊唐墓IV型准刀把形墓,墓室呈纵长方形或略呈方形,四壁较直,墓道东壁和墓室东壁南北未在同一直线上,而是错一条砖宽的距离,即墓室南壁东段为一条砖宽。共6座:M003、M037、M038、M040、M088、M099。吴忠西郊唐墓Va型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四壁平直,四壁夹角为直角有2座:M009和M034。其中M009墓道位于墓室西部。

      吴忠北郊唐墓Ca型刀把形砖室墓,墓室呈长方形,四壁较直,四壁夹角为直角,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东部,墓道东壁和墓室东壁南北略错位,棺床位于墓室西部。共有13座:M11、M12、M13、M17、M58、M64、M88、M91、M94、M102、M112、M114、M117。吴忠北郊唐墓Ad型M113、M119。吴忠北郊唐墓Cb型墓室呈弧长方形,墓室四壁外弧的有15座:M9、M26、M27、M32、M48、M49、M65、M69、M72、M80、M82、M93、M95、M97、M121;Cc型1座:M18,墓室平面呈弧边长方形的刀把形墓;Cd型墓,墓室呈弧梯形,形似弧背弧刃的刀把形墓4座,分别为M66、M67、M71、M86。

      银川附近的唐墓M11。

      青铜峡市邵岗唐墓B型墓2座M10、M11。墓葬平面整体呈刀把形,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四壁较直,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东侧。

      例十三:吴忠北郊M12。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90米东西宽1.25米。墓室四壁较直,棺床位于墓室西壁,是在一生土台东侧立条砖护壁而成,棺床面未铺砖,为头南脚北。斜坡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东侧,东壁与墓室东壁南北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式 铲形墓6座。墓室平面为横长方形的单室、双室和三室砖墓。甬道、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部。

      砖室墓6座。

      吴忠北郊唐墓Ad型墓M98,墓室平面为横长方形单室砖墓。

      吴忠西郊唐墓VI型墓M039墓室平面呈横长方形的单室砖墓,四壁平直,四壁夹角为直角。吴忠西郊唐墓I型为三室砖墓和II型双室砖墓,墓室平面为横长方形,此类墓葬发现较少,I型1座:M022;II型2座:M024、M111。

      银川附近的唐墓M10,墓室平面为横长方形单室砖墓。

      例十四:吴忠西郊唐墓M022。墓室平面为东西横长方形,分为东、中、西三室,实为东西长4米南北宽2.32米的长方形的墓室内砌两个隔墙,分为东、中、西三室;东隔墙南部开东室门洞,将小隔墙分为南北两段;西室较窄,西隔墙东部为门,与中室棺床相连,地面与中室棺床面在同一平面上。中室内砌棺床。甬道及斜坡墓道位于中室东部。

      第四期(晚唐期)年代大约从9世纪初—10世纪初(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唐末)。

      墓葬形制结构。基本保持中唐时期的风格,墓向坐北朝南,墓道位于墓室南壁偏东处,墓室与墓道平面呈直背刀形,墓室形制多为竖长方形。这一期出现倒梯形墓,墓室北宽南窄。这种倒梯形墓在洛阳第四期晚唐墓葬中最具代表性。

      土单墓和砖单墓52座,分三式。

      一式刀把形墓11座。为竖穴土坑墓道土单墓,墓葬平面形似“日”字型。

      土单墓11座。

      彭阳海子塬墓地M3、M4、M5、M6、M8、M9、M10、M11、M16、M17、M18。

      二式 铲形墓20座。墓室平面呈倒梯形,北宽南窄,墓室四壁外弧或明显外弧。

      砖单墓20座。

      吴忠西郊唐墓19座:M001、M007、M008、M010、M013、M017、M018、M023、M027、M029、M052、M058、M060、M069、M076、M090、M105、M107、M108。

      银川附近的唐墓M8。墓室平面近梯形,南宽北窄,四壁较直。棺床呈东西长方形,位于墓室北半部,为头西脚东的夫妇合葬墓。

      例十五:吴忠西郊唐墓M027。墓室平面呈倒梯形,东、西、北三壁外凸呈弧形,南壁平直。棺床呈东西长方形,位于墓室的北半部。棺床南侧壁面用条砖横向平铺护壁,棺床面未铺砖。墓门位于墓室南壁中部直通墓室地面,与棺床南和东西二层台间的墓室地面等宽。

      三式 刀把形墓21座。墓室平面呈弧边长方形或斜边长方形的刀把形墓,墓道东壁和墓室东壁南北基本在同一直线上。

      砖单墓21座。

      吴忠西郊唐墓17座:M050、M053、M056、M063、M064、M065、M070、M071、M079、M087、M094、M096、M097、M100、M109、M110、M113。墓室平面呈弧边长方形或不规则斜边长方形的刀把形墓,墓道东壁和墓室东壁南北基本在同一直线上。Vc型墓墓室平面呈梯形或弧边长方形4座:M015、M021、M042、M059。

      例十六:吴忠西郊唐墓M056。墓室平面呈弧边长方形,四壁单重,东、西、北三壁外弧。顶部被毁。墓室南部东西宽1.3米、北部东西宽1.2米、南北长2.3米,棺床平面呈曲尺形,高0.2米,位于墓室西壁和北壁,与墓室四壁相接。棺床面为细沙层面,未铺砖,南、东、西侧壁用条砖平砌护壁。斜坡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东侧,北接甬道,东壁和墓室东壁南北基本在同一直线上。

    三、墓葬形制分期及随葬品时代特征

      第一期隋至初唐时期的墓葬主要以“铲形墓”为主,一式墓葬的墓室有偏方形或近似方形,四壁较直或略向外弧出,甬道位于室南偏西,多天井过洞。墓葬形制如同安阳201号铲形墓[14](P277)。二式墓葬逐渐出现墓室平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或五边形,墓道位于墓室西南侧,墓室东壁与墓道东壁相接处折拐形成钝角。这种形制在洛阳地区是隋墓中常见的墓葬形制。如固原南塬M5出土的一块长方形墓砖,刻写文字有隋“开皇二年”年号,其墓葬形制与安阳404号(开皇十年)墓[15](P374)、凤南M294(开皇十一年)和M302(开皇九年)的隋墓相同[16](P294)。彭阳海子塬M15、M19、M25、M26和固原南塬M24均出土了典型的隋五铢铜钱。此类墓葬形制流行于隋至初唐时期。如神龙二年(706)延州刺史宋祯墓,为铲形土单墓[17](P432)。又如彭阳海子塬M7、M12出土的A型开元通宝与徐殿魁对开元通宝所作的分期中的AI式开元通宝,在钱径、重量和字迹笔画方面均相同,流通的时代上限当在高祖武德四年(621),下限当在唐玄宗开元中期[18](P555-559),相当于初唐和盛唐前期。又如彭阳海子塬M7出土的四神仁寿铭带镜与西安东郊韩森寨600号唐墓出土的铜镜相同。韩森寨唐墓出土的铜镜,铭文带与外缘锯齿纹带间有一周由鸟、兽、鱼、龙、羽人组成的纹饰带[19](P73),报告认为该墓时代为初唐。而海子塬唐墓M7出土的铜镜省略了鸟、兽、鱼、龙、羽人等组成的纹饰带,因而该镜的时代在初唐或略晚[8](P119)。

      三式墓葬的墓室平面为横长方形的土单墓。甬道、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部或偏西,这种墓葬形制与上两种墓葬同时并存,目前发现数量较少,其时代为隋至初唐。如固原南塬M25和M21,分别出土有隋五铢和开元通宝。比照诸多唐代纪年墓葬中开元通宝的出土情况,这些被看作是武德开元钱的钱文特点,盛行于初唐至盛唐时期,其上限为高祖武德四年,下限至玄宗开元年中期[20](P6-17),年代为7世纪前期至8世纪前期[21](P555-560)。四式墓葬为竖穴墓道土单墓,仅发现1座,为固原南塬M11,墓葬平面形似“日”字型,此类墓葬形制在隋至初唐较少,主要流行在唐中晚期。该墓出土的隋“五铢”铜钱,銖字金旁头呈斜三角形,五字中间交笔处成直笔,这种钱制作精良,轻重大小比较统一,铜色淡黄,为隋文帝推行的一种标准钱。吴忠北郊唐墓M62为初唐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四神十二生肖铜镜,与《中国铜镜图典》中收录的四神十二生肖镜[22](P498)及李夫人墓(647)[23](P4-8)中出土的四神十二生肖镜相似。

      第二期(盛唐期)墓葬多承袭前期之制,一式墓葬以方形墓室的铲形墓居多。墓室平面有四壁较直的方形或弧方形,墓道由室南中部逐渐移至偏东位置。二式刀把形墓,是本期主要流行的墓葬。墓道位于室南偏东处,棺床多靠近墓室西壁。彭阳海子塬M1出土的海兽葡萄镜,根据徐殿魁先生对纪年墓出土的海兽葡萄镜所作的编年排列,据此编年排列可以认为,彭阳海子塬M1出土的海兽葡萄镜主要流行于初唐时期,盛唐时期还在流行[24](P306-307)。

      固原南塬M9出土的一面八瓣葵花形博局纹镜,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的偃师杏园M1137卢氏唐墓[25](P71)和玄宗天宝三年(744)的一座西安纪年唐墓中[26]出土的葵花形镜相同[26];固原南塬M36出土的天王俑与关中地区Ⅲa式[27](P119),即永淳元年(682)罗观照墓[28](P23-28)和永隆元年(680)临川公主墓[29]出土的天王俑大体近同。

      吴忠西郊唐墓均为无纪年的小型墓。墓葬均被盗,随葬品单一,流行一墓多葬。墓葬形制主要有:Ⅲa、Ⅲb、Ⅲd型墓。墓室平面为方形、弧边方形和弧边倒梯形,这种形制在洛阳[30](P290)、西安地区流行于隋至盛唐时期[31](P9)。

      吴忠北郊唐墓Aa、Ab、Ca型墓墓室平面为方形、弧边方形和直背刀把形墓,这种形制在洛阳、西安地区流行于隋至盛唐时期[32](P57);此类墓葬出土的A型开元通宝流行于高祖武德四年(621)至玄宗开元中期[12](P270)。

      初唐至盛唐时期的镇墓兽,其人面或兽面头上都保留着或长或短的独角,从肩颈部开始到头的两侧又捏塑多个独立单元的独角来表现鬃毛,形似扇形翼的独角鬣毛均呈火焰状向上展开。臀部中间长有尾巴,尾巴从臀部贴至后背上部,蹲坐在基座上。吴忠北郊M110墓出土的镇墓兽凶猛,头肩部加饰的火焰状竖毛多而长,这种特征与洛阳地区盛唐墓出土的镇墓兽造型相同[14](P293)。三式墓葬为竖穴砖单墓,这种墓葬形制呈长梯形,墓室面积小,没有墓道,如同固原南塬墓地的竖穴土坑墓。

      第三期(中唐期)一式墓道位于墓室南壁偏东处,墓室与墓道平面呈直背刀形,墓室形制多为竖长方形。二式铲形墓墓室平面为横长方形的单室、双室和三室砖墓。甬道、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部。吴忠西郊中唐时期的墓葬形制,除延续盛唐期的墓形外,主要有IV型墓。IV型墓在洛阳地区流行于中唐[11](P305)。吴忠北郊唐墓Cb、Cc、Cd型墓在洛阳地区流行于中、晚唐;其B型开元通宝从玄宗开元晚期到唐末都使用;塔形罐中,B型兽面罐、罐近肩部圆鼓,器型较高,这种形制的罐在洛阳地区出土于中、晚唐墓中,与西安地区中晚唐墓罐的形制相近;A型执壶与洛阳地区晚唐墓出土执壶的形制相同[12](P271)。

      第四期(晚唐期)一式为刀把形竖穴墓道土单墓,墓葬平面形似“日”字型,这种形制的墓葬主要流行于中晚唐时期。

      二式开始出现倒梯形墓,墓室北宽南窄。这种倒梯形墓在洛阳第四期晚唐墓葬中最具代表性。吴忠西郊晚唐时期的墓葬形制,主要有V型墓。V型墓在洛阳地区流行于晚唐,在西安地区流行于中晚唐时期[11](P305)。如吴忠西郊唐墓M018出土的“卐”字纹镜,与陕县刘家渠5号墓出土晚唐时期的万字镜相同[33](P297),M108墓出土双凤纹镜时代当在中、晚唐时期。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土单墓和砖单墓虽因构筑质料和开凿形式不同而存在某些差异和各自的演变序列,但也有着相同的变化过程和共同的墓形演变规律。土单墓的形制较复杂,变化也较显著;砖单墓的形制较土单墓简单,变化不如前者明显。其演变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1)墓室逐渐变长,由东西宽大于南北长的扁方形,变成宽长相等和长大于宽;墓室平面由扁方形发展成斜方形或方形(弧方形),以后又发展变化为规正的长方形或弧边长方形和不正规的长方形。(2)墓道的位置逐渐东移,由室南偏西或中部移至室南偏东和近东侧或东侧;其连线由两条平行线发展成一直线和一折线。(3)甬道和墓道逐渐缩短,墓道由斜坡式缩短为竖斜式和竖井式,平面由长条形变成梯形。(4)天井过洞数量逐渐减少,甚至消失。(5)盛行于晚期的墓形却可产生在早期,如第一期四式“日”字形的土单墓和第四期一式土单墓形制类同。这种形制的墓葬是从刀把形墓发展而来的,在西安地区和洛阳地区的纪年墓中未见与其形制相同者,而在河北邢台地区,这种形制的墓葬主要流行于中晚唐时期[34](P116-127)。

      固原南郊隋唐墓葬盛行长墓道多天井的作法,一般墓葬都有三至七个不等的天井。初唐时期,多天井的习俗在墓葬中更为普遍。高宗时期,被认为是墓葬等级制度最为严格的时期[6](P143)。仅就固原南郊隋唐墓葬的天井习俗而言,便与京城长安的情况大不相同。西安附近唐墓天井的数量,虽然可能与墓主人官品有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一定像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密切。身份相差无几的品官在墓葬天井的数量上却相差悬殊,如一品亲王李凤墓[35](P313-326)与三品官李爽墓[36](P43-53)均只有三个天井,而一品官苏君墓[37](P485-493)却有七个天井。固原南郊八座墓葬均有天井,数量为二至七个不等,它们与官品的高下并无直接关系[6](P143)。固原南塬墓地的砖单墓,明显要比土单墓的规模要大。土单墓墓道有天井的数量一般为一个,少数墓道有两个天井。砖单墓的墓道最多有五个天井。固原南塬M34、M38是盛唐期的砖单墓,分别有两个天井和五个天井;固原南塬M1、M9、M28、M36M39、M49是盛唐期的土单墓,除M9为两个天井外,其余均为一个天井;固原南塬M16、M17、M46属中唐期的土单墓,只有一个天井,而且天井的数量逐渐减少。

      通过对中原地区大量隋唐墓葬材料的研究发现,宁夏地区隋唐墓葬与中原及关中地区隋唐墓葬的形制基本相似。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开挖天井,尤其在盛唐以前一段时期内,开挖天井的风俗更为普遍,并且其天井的数量多寡又往往与墓主人的品级高下成正比。具体而言,墓主品级越高,墓形就越大,天井过洞和小龛就越多,各品之间的差别也越大;墓主品级越低,墓形就越小,天井过洞和小龛就越少,各品之间的差别也越小。从墓室尺寸看,等级高的砖室墓墓室内空间向高发展,在墓室形制上,弧方形似较方形为高。砖单墓的墓主身份,应五品以上[38](P151-190)。隋唐墓的墓室面积通用尺寸,一般认为,大致三品以上官员墓室的长、宽4~5米;五品以上官员墓室的长、宽3~4米;五品以下品官的墓室尺寸多在3.5米见方即唐尺方12尺以下;更多的是在3米见方左右,九品以上官员墓室的长、宽2.5~3米;没有官品的庶人则多用不规则的斜方形土洞,墓室长在2.5米以下。

      参考文献:

      [1] 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南塬汉唐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博物馆.宁夏固原史射勿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2,(10).

      [5] 原州联合考古队.唐史道洛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6] 罗丰.固原南郊隋唐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7]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九龙山汉唐墓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8]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彭阳海子塬墓地发掘报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9]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银川附近的汉墓和唐墓[J].文物,

      1978,(8).

      [10]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考古文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11]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忠市文物管理所.吴忠西郊唐墓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12]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忠市文物管理所.吴忠北郊北魏唐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13]宿白.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J].文物,1995,(12).

      [14]徐殿魁.洛阳地区隋唐墓的分期[J].考古学报,1989,(3).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隋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1,(3).

      [16]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凤翔隋唐墓—1983~199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偃师杏园村的六座纪年唐墓[J].考古,1986,(5).

      [18]徐殿魁.试论开元通宝的分期[J].考古,1991,(6).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6.

      [20]徐殿魁.唐代开元通宝的主要品类和分期[J].中国钱币,

      1992,(3).

      [21]徐殿魁.试论唐开元通宝的分期[J].考古,1991,(6).

      [22]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

      社,1992.

      [23]赵会军,郭宏涛.河南偃师三座唐墓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2009,(5).

      [24]徐殿魁.唐镜分期的考古学探讨[J].考古学报,1994,(3).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杏园唐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6]孔祥星.隋唐铜镜的类型与分期[Μ]∥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27]程义.关中地区唐代墓葬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

      社,2012.

      [28]吴春.西安秦川机械厂唐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

      1994,(4).

      [29]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出土唐俑选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

      [30]徐殿魁.洛阳地区隋唐墓的分期[J].考古学报,1989(3).

      [31]西安郊区隋唐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

      [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

      [33]徐殿魁.洛阳地区隋唐墓的分期[J].考古学报,1989,(3).

      [34]李敏等.邢台旅馆汉唐宋墓的发掘[M]∥河北文物考古论集(三).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5]陕西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委员会,富平县文化馆.唐李凤墓发掘简报[J].考古,1977,(5).

      [36]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羊头镇李爽墓的发掘[J].文物,1959,(3).

      [37]富平县文化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咸阳苏君墓发掘简报[J].考古,1963,(9).

      [38]孙秉根.西安隋唐墓的形制[M]∥中国考古学研究(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本文出自:《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83-91。





  • Copyright 2018-2018 Northwest Farming Cultur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IP地址备案编号:宁ICP备18000000号 安全备案:宁公网安备64040202000066号
    地址:固原市新区北京路西北农耕博物馆 电话:0954-2864185